close

 

                                                                                                                           科學月刊 1983年12月168期  林仁混

麥克琳杜克的奮鬥史

遺傳學的開山祖孟德爾是十九世紀時期奧國的一位修道者,他是一位遺傳學上的苦行僧。他在僧院中孤獨的進行豌豆交配的遺傳實 驗,以數學的方法,整理出遺傳的基本定律。在1865年,他就完成了這些偉大的實驗,但一直等到1900年,他的研究結果同時被三位科學家在三個不同的國 度再度發現,才奠定他在遺傳學上的地位。據歷史的記載,他在1870年就放棄了遺傳學的研究,而從事修道院的行政工作。

麥克琳杜克(Barbara McClintock,見圖一)是一位孟德爾的忠實信徒,她的前期際遇與孟德爾相差無幾。近半個世紀的時光,在狹窄的研究圈裡,她孤獨的陪伴著她的印地安 種玉米(Indian corn)。在那時候很多研究小組都以眾取勝,更有大筆經費。但她卻連一個研究助理也請不起。她的研究一直受到極少的注意,即令她已有很重大的發現(見圖 二):在玉米有跳躍的基因(activator, Ac與dissociator, Ds),它在染色體上可隨情況不同而來去自如。這些基因可以控制或調節某些構造基因(structural gene, SG)之活性。當她在1951年發表此種研究結果時,全世界大約只有五名遺傳學家了解她的研究報告。

我們這個世界終於想通了,最近諾貝爾委員會宣稱:「麥克琳杜克之發現是近代遺傳史上兩個重大發現之一,」另一個發現指的是華生和柯立克在1953年發現了DNA的構造。

在已往八十二年的諾貝爾獎歷史裡,科學界僅有六位女性科學家獲此殊榮。只有兩位是單獨獲獎的:1911年法國的居禮夫人因為發現鐳元素和釙元素而獲化學獎;1964年,英國的霍琪金(D. C. Hodgkin)因為決定青黴素及其他化合物之構造而獲化學獎。麥克琳杜克是第一位女性單獨榮護諾貝爾醫學獎的。

冷泉港實驗室主任華生(編註:即DNA構造的發現人)說:「麥克琳杜克獲獎實在是名至實歸,目前沒有人在講述遺傳學時不引用她的工作的,」洵然斯言。

 

http://203.68.20.65/science/content/1983/00120168/0005.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igerbittern 的頭像
    tigerbittern

    tigerbittern

    tigerbitte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