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Charles Darwin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今年是達爾文的200歲冥誕,但許多人對演化及天擇仍有兩個迷思未解。
撰文╱薛莫(Michael Shermer)
翻譯/潘震澤

 

 

1866年7月2日,天擇的共同發現人華萊士寫了封信給達爾文,發出如下喟嘆:「有那麼多聰明人完全無法看清或理解天擇這種自發且必要的作用,一再 讓我驚訝。因此我得出結論,天擇這個用詞以及你的說明方式,雖然對我等而言既清楚又優美,但對一般自然學家而言,卻不是最能打動他們的方式。」華萊士繼續 寫道:造成誤解之源,是天擇這個名詞;因為該詞暗指「有個不斷守望的智慧『挑選者』存在,就像你經常拿來做比較的『人擇』,以至於讓人以為在天擇的運作 裡,思考及方向是不可或缺的。」華萊士建議改動天擇這個詞,而選用史賓塞的說法:「適者生存」。

華萊士不幸言中,由上述誤解引發的兩個演化迷思,持續至今;其一是演化具有既定的方向,其二是生存完全由你死我活的競爭優勢所決定。 與頭一個迷思正好相反,天擇是種過程,而非推動該過程的力量;沒有什麼人在「挑選」適合生存的生物,無論溫和如養鴿人,為選秀品種選取討好的特徵;還是惡 毒像納粹黨,為滅種在死亡集中營挑選犯人,都不是天擇。天擇沒有既定方向,它無法預期怎樣的改變對未來的生存有用。我女兒還小時,我試著向她解釋演化,把 北極熊當成陸生與水生哺乳類之間的「過渡物種」看待;但那是錯誤的說法,北極熊並沒有朝水生哺乳類的方向「演化」,牠們只是對極地環境適應良好。

簡單地說,某些個體擁有更適合環境的變異特徵,將比適應較差的個體留下更多後代,這樣的結果稱為「生殖成就的差異」,也就是天擇。如照第二個迷思所 言,長得更高大強壯、跑得更快和競爭起來更冷血無情的個體,將繁衍更多;只不過長得較細小瘦弱、跑得較慢以及善於社交合作的個體,同樣也可能存活並繁衍。

特別是第二個迷思,讓許多人討厭演化,因為其中的理論帶有一層陰暗的銅鏽,讓人想起丁尼生筆下「齒爪染紅的大自然」。達爾文的「捍衛者」赫胥黎寫了 一系列科普文章推廣這種「競技場鬥士」的生命觀點,說自然界裡「最強壯、最敏捷以及最狡猾的,才能活下來繼續爭鬥」,這個迷思也持續至今。史坦在新近的紀 錄片「開除,不准有智慧」裡,把達爾文學說與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及大屠殺給連在一塊兒。前恩榮公司總裁史基靈也誤讀了道金斯的《自利的基因》,以為演化 就只是由無情的競爭所推動(無論是在公司間或是在公司裡),因而設計出惡名昭彰的「評比與升遷」員工評鑑制度,造成了大量的解僱以及競爭所帶來的怨氣。

這種對生命的觀點不該成為主流。1902年,俄國無政府主義者克魯泡特金發表《論互助》,對赫胥黎及史賓塞提出反駁。克魯泡特金挑戰史賓塞的說法,「若我們問大自然『誰最適合生存?是那些不斷彼此打殺的,還是那些互相幫助的物種?』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9年第85期3月號】

tigerbitte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追尋達爾文在加拉巴哥群島的足跡,粉碎了神話,但也揭示了科學上的革命事實上是如何演變的。
撰文╱薛莫 ( Michael Shermer )《懷疑論者》(www.skeptic.com)發行人,即將出版《為什麼達爾文重要?》一書。
翻譯/蔡耀明

 

科學史學家蘇洛威(上圖左)和本文作者薛莫在加拉巴哥群島的龐德阿蘇卡爾(Pan de Azucar)山峰上,這是達爾文攀越的第一座火山,時間是1835年9月。

達爾文的各種特質中,讓他成為最偉大科學智者之一的,是他執著的個性。面對自然史中令人望而卻步的問題時,達爾文會執著地挑戰,直到解開秘密為止。 要貼切描述他這種個性,可借用1867年特洛普(Anthony Trollope)小說裡一個角色的話:「如果一個人就是固執的話,他不會變通也不是什麼罪過……固執就是這個樣子。」達爾文的兒子法蘭西斯 (Francis)憶起父親的性情:「以固執形容他的個性,似乎要比不屈不撓更好。不屈不撓難以表達他要追求真理時那股近乎狂熱的慾望。」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科學史學家蘇洛威(Frank J. Sulloway)在他奮力完成的著作中,突顯了達爾文固執的天性,揭露了達爾文實際上如何建構起演化論的真相。達爾文的神話是這樣的:他在加拉巴哥群島 上,從雀鳥喙和象龜甲上發現天擇的機制──每一個物種能適應的食物類型或島嶼生態系,都是唯一的,於是他就這樣成了演化論者。這個說法隨處可見,從生物學 教科書到旅遊小冊子都有,後者更吸引了旅客拜訪演化論的聖地,重踏科學聖人達爾文的足跡。

2004年6月,我和蘇洛威就這麼做了,我們花了一個月追尋傳說中的達爾文足跡。蘇洛威是一位有洞察力科學家,但在我們為了重構達爾文勘查之路而在 聖克里斯托巴(San Cristobal)碰上熔岩之前,我還不曉得他是一位勇敢的田野探險家。固執是這裡的「標語」:赤道上的太陽是多麼令人汗流浹背,而且幾乎沒有可飲用的 水源,我們背著30公斤的水,沒多久就膝蓋彎曲、背部緊繃。再加上每天花好幾小時穿越乾燥、濃密、刺人的植被,田野工作的浪漫很快就消失了。

但越是艱苦,蘇洛威就變得越堅毅。實際上,他似乎還頗為享受艱苦的處境,這讓我瞥見了達爾文的專心致志。聖克里斯托巴有一處達爾文稱之為「火山口 區」的地方,那裡活像月球地表,我們攀越盡頭時,真是累垮了──我們完全筋疲力盡、肌肉顫抖,而且臉上和雙手都已大汗淋漓。達爾文對同樣的路程,卻只是形 容為「長途散步」而已。

死亡彌漫在加拉巴哥群島上。動物的屍骨散落四周,隨處可見。植物長得粗糙又雜亂。乾燥、枯萎的仙人掌,以鋒利的葉刃將荒蕪的熔岩地貌點綴得如此殘 破。我們穿越此地的速度像冰河移動一樣緩慢。許多人在這裡死去,從幾個世紀以前擱淺的海員到近年來旅遊熱之下的旅客都有。幾天下來,我對孤立和生命的脆弱 有了深刻感受。失去了文明的保護傘,我們全都離死不遠。食用水和可食綠葉的珍稀,增加了生物存活的危險,它們對這種惡劣環境的適應能力,是幾百萬年來天擇 的結果。這些生物靠著它們適應輻射的皮膚而存活下來。我一生做為創造論與演化論爭議的觀察者和參與者,深深被這些島嶼上如此清晰的答案所打動:智慧設計的 創世論是荒謬的。那麼,為什麼達爾文離開加拉巴哥群島時仍是創造論者?

達爾文的加拉巴哥群島傳奇是個大神話的象徵,神話裡的科學成果是「我想到了!」(eureka!)這樣的發現中選擇出來的,隨之而來的是突然的革命 性啟示,而舊的理論就在新的事實前倒下來。其實不完全是這樣的,典範也會推動理解。蘇洛威發現,達爾文離開加拉巴哥群島九個月後,在他的鳥類目錄上關於嘲 鶇(mockingbird)的採集寫下了這麼一條:「我在這些島嶼間觀看,這裡的動物相並不豐富。居住在此的鳥類,牠們在自然界中佔同樣的位置,只是構 造上有一點不一樣,我必須猜測牠們只是變種。」也就是說,牠們是既有物種中類似的變種,而不是神話所述的達爾文已經知道物種分化是演化而來的。其實達爾文 當時仍然是個創造論者!這段引文解釋了為什麼達爾文沒有記下他所採集的少量雀鳥來自哪一座島嶼(有些則是錯誤標示了),以及正如蘇洛威已經指出的,也解釋 了為什麼今天著名的「達爾文雀鳥」,在《物種起源》中卻沒有特別提起過。

達爾文的象龜觀察也同樣有問題。後來,達爾文回想起在島上與副總督勞森(Nicholas O. Lawson)的談話。勞森向他解說象龜時「能夠肯定說出哪一隻象龜來自哪一座島嶼。我並沒有特別注意這番談話,而且我已經把來自兩座島嶼的部份象龜混淆 了。」蘇洛威開著玩笑說,更壞的是,達爾文和他的同伴在回家的旅途中把剩下的象龜吃了。達爾文後來公開承認:「我從未想過,這些大約相隔80~90公里的 島嶼,它們大多在彼此的視線範圍內,由完全相同的岩石組成,處在很相似的氣候下,並且有幾乎相同的海拔高度,卻會有不同的居住者。」

蘇洛威小心分析達爾文的筆記和期刊論文後,認為達爾文接受演化事實的時間,應該是在1837年3月的第二個星期,那時他與傑出的英國鳥類學家古爾德 (John Gould)會面,而古爾德研究過達爾文從加拉巴哥群島帶回的鳥類樣本。而且,古爾德還取得了來自南美地區博物館的鳥類收藏,那地方是達爾文沒有去過的。 古爾德修正了一些達爾文在分類學上所犯的錯誤(例如把兩種雀鳥誤標為「鷦鷯」和「黃鸝」),並且向達爾文指出,雖然加拉巴哥群島上的陸鳥是該群島所特有 的,但牠們有明顯的南美特徵。

蘇洛威下結論說,達爾文與古爾德會面後就相信:「毫無疑問,加拉巴哥群島各島嶼上相似而不同的物種,一定是演變的產物。」原以為牢不可破的「物種屏 障」最後還是破了,起碼在達爾文的腦海裡是如此。1837年7月,達爾文開始寫他第一本論物種演變的筆記,他在筆記中寫道:「3月來自南美的化石,以及加 拉巴哥群島上的物種,給了我很大的衝激。這些事實(尤其是後者)是我一切觀念的起源。」到了1845年,達爾文自信他的資料已足以把加拉巴哥群島的深層意 含發展成理論,他說:「群島是個自成一國的小天地,或者寧可說是美洲的一顆衛星,它演生了少量的殖民地居民,又接受了它本土產物的一般特點……因此,在時 間和空間上,我們似乎已接近偉大的事實──在這土地上首次出現新種,這是神秘中之神秘。」

一個半世紀過去,與生物學史上其他理論相較,達爾文的理論更能有效而廣泛解釋各種不同的事實;過程本身相當固執,正如達爾文解釋:「也許該這麼說, 天擇是每一天、每一小時都在仔細查看世界上每一種變異,就算只是最輕微的變異;壞的就剔除,所有好的則增加和保存;天擇寂靜無聲、不知不覺地運作,不管何 時何地都是機會。」這也是一種固執。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06年3月號】

 

 

 

 

 

 

 

 

 

 

 

 

 

 

 

 

 

tigerbitte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達爾文200周年系列專題(二)兒時瘋甲蟲 不一樣的眼睛發現新世界 

時間: 2009/03/18
撰稿‧編輯:江昭倫         新聞引據:採訪

達爾文之所以能夠在小獵犬號航行中啟發演化思想,要歸功於他有敏銳的好奇心和觀察力。小時候的他,曾經因為瘋甲蟲鬧出一段有趣的笑話,不過也因此證明,他後來能夠成為演化學之父,其實有跡可循。 ◎兒時瘋甲蟲 趣事多

   達爾文小時候很頑皮,他的父親就曾形容,除了射擊、養狗和捉老鼠外,其他事物完全不能引起達爾文的興趣。富有實驗精神的達爾文也很喜歡在自家的實驗室裡 做實驗,還經常從寄宿學校偷跑回家,為的就是在實驗室裡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完全不受拘束,更不用一字不漏地背誦討厭的詩。

  達爾文從小 就有很強的好奇心與觀察力,他對生物非常著迷,喜歡收集各種生物,然後再將牠們分類,試圖成為一個研究分類的自然學家。他最喜歡的就是在河邊散步與接觸大 自然,並且一邊收集著石頭、甲蟲和鳥蛋;他甚至可以在院子裡待上很久的時間,只為了把院子裡有幾朵花都數出來。

  根據達爾文自己的說 法,這種慾望是與生俱來的。國立台灣博物館推廣教育組研究助理向麗容就舉了一個達爾文小時候遇上甲蟲的故事,說明了達爾文對於物種有多瘋狂。向麗容說: 『他對於物種癡迷到什麼程度,有一次到野外,扳開一塊樹皮,就看到兩隻甲蟲,非常高興、見獵心喜,左手拿一隻甲蟲,右手拿一隻甲蟲,這時候突然又爬出另一 隻更漂亮的甲蟲,你想不想知道達爾文怎麼做?他把其中一隻甲蟲放到嘴巴裡,伸手去拿第三隻甲蟲,就在這時候,嘴巴裡的甲蟲就分泌出一種奇怪、很臭的液體, 他就趕快把手中的、嘴巴的全丟掉、吐掉。』

  向麗容認為,雖然這只是一段有趣的小故事,不過可以想像得到達爾文將來會對生物這麼有興趣,進而發表「物種原始」演化理論,其實有跡可循。

  ◎一雙不一樣的眼睛

   另一個讓達爾文成為演化學之父的原因,向麗容認為是因為達爾文有一雙跟別人不一樣的眼睛,如果當年在小獵犬號上的不是達爾文,而是別人,恐怕後來的演化 學發展不會有這麼多有趣的故事。向麗容:『他有一雙大家都看不到的眼睛,其實我覺得每個人都會在大自然裡面觀察,可是你不見得可以看得到它其中有什麼奧 妙。我覺得不是達爾文,而是別人,我相信很多人在大自然裡面,面對同樣的物種,可能不會有同樣的衝擊。所以我覺得每一個人都可以在大自然裡面徜徉,可以慢 慢去培養自己對大自然觀察的敏銳度。』

  達爾文在求學時的學業不太理想,成績總低於平均標準,如果按今天的標準,達爾文甚至可能進不了 大學;也就是因為達爾文喜歡觀察和努力尋找答案,才有後來的成就。他就曾說過一句話:「不管事實如何簡單明顯,但如果不仔細觀察事實,還是很容易被忽略 的。」向麗容鼓勵大小朋友,應該隨時對生活保持好奇心和觀察力,或許有一天也能成為另一個達爾文!

tigerbitte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達爾文200周年系列專題(一)一趟小獵犬號航行 成就演化論

時間: 2009/03/17
撰稿‧編輯:江昭倫         新聞引據:採訪

2009年是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誕辰200周年,也是他發表「物種原始」150周年的重要時刻。達爾文的「物種原始」(Origin of Species)一書,提出了天擇(natural selection)演化理論,不只扭轉了整個近代生物學的發展方向,甚至對基督教世界產生重大衝擊;而關於他一生研究物種的有趣故事以及婚姻家庭生活, 都再度成為外界好奇的焦點。 ◎醫生、牧師當不成 意外成為自然學家

  達爾文在1809年2月12日出生於英國一個富裕的家庭,從小父 親就希望他能繼承父業,當一個醫生,但是達爾文沒興趣;後來改讀神學院,結果牧師也沒當成,反而因緣際會搭上了英國小獵犬號航海軍艦(The Beagle貝格爾號),展開長達5年的南美洲和太平洋諸島航行。

  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程樹德談到這段改變達爾文一生的重要歷 程:『他父親原先希望他讀醫,但他怕看到血,他就從愛丁堡大學轉到劍橋大學讀神學院;讀神學的時候,他主要時間還是花在跟植物學老師、地質學教授去做野外 研究。植物學老師就給他一機會,因為剛好英國有個英國艦隊去南美洲測量東海岸、西海岸海圖,艦長就希望有一個自然學家或者博物學家跟著去。』

  達爾文對於航行中所見的生物和化石地理分布感到好奇,因此開始研究物種的轉變,並在1838年得出了天擇理論。程樹德表示,所謂的「天擇」,是指生物會改變,而且這些改變會遺傳給後代,但後代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此外,所有物種都源自同一個生物演化而來。

  ◎小獵犬號航行 得出天擇演化理論

   由於這個思想衝擊當時的保守社會,因此達爾文也有些遲疑,一直到20年後,才在另一位有著同樣想法的生物學家華萊士的刺激下,兩人於1858年在林奈學 會上共同發表了演化理論。隔年,1859年,達爾文正式出版了「物種原始」一書。程樹德說:『為什麼又過了20多年才講呢?因為這次書寫出來是1859 年,經過21年左右,因為宗教壓迫力很大,尤其是新教,對於生物不變、上帝創造觀念是蠻嚴格的,誰講出來就很容易受到整個社會、整個宗教的壓迫,甚至對他 太太呢,也不敢講,因為太太也是虔誠的新教徒。可是雖然不講,他希望能蒐集很多、很多資料支持他的學說。』

  ◎成就非凡 和牛頓同葬西敏寺

   「物種原始」一書發表時,印刷1000本全部賣完,之後又有6次修訂版,證明了這樣的理論確實在科學界引起很大的震撼。不過,後人常誤以為「適者生存」 也是達爾文的理論之一;事實上,所謂的「適者生存」一詞(survival of the fittest)是英國哲學家史賓塞(Herbert Spencer)延伸出來的定義。在達爾文看來,演化和進步是不可以畫上等號,這當中是有差距的。

  1882年4月19日,達爾文因病辭世,得年73歲,為了表彰他的傑出成就,達爾文死後被安葬在牛頓的墓旁,地點就在英國的西敏寺;也因為「物種原始」演化學說決定了後代生物學的發展,因此達爾文和馬克思及佛洛伊德,一同被譽為「19世紀全球三大思想巨人」。

tigerbitte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年,達爾文200歲誕辰和物種原始150歲誕辰,

趁著這個特別的時機來好好了解這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大師吧。

達爾文相關活動

http://e-info.org.tw/node/40861

這篇文章已經把活動列得很清楚了,

但是我很堅持自己又列了一次,

發現很多活動都查不到時間,

真是可惜!

更可惜的是錯過了國家地理頻道的影片,

其實就算沒有錯過時間,沒有電視也不能看呀~

再找機會看吧。

目前確定的是暑假要到科博館參觀展覽,

因為科博館結合了兩個活動,應該會比較精采吧。

 

 

[展覽]

英國文化協會「永遠的達爾文Darwin」台灣巡迴展覽

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展期 2009.04 - 2009.06.28

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期2009.07 - 2009.08

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物館:展期 2009.07.06 - 2009.09.06

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期2009.09 - 2009.12 

台北國立台灣博物館:展期2009.09.22 - 2009.12.27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達爾文200歲誕辰暨物種起源出版150年特展」

展期 2009.06.19至2009.10.12。

 

 

[講座]

國立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達爾文200」

http://homepage.ntu.edu.tw/~ctting/darwin200ntu.html

 

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大師開講達爾文」系列講堂

「從基因一窺花與昆蟲的共同演化」、

「達爾文與侏儸紀公園再現的可能」、

「走達爾文的路—加拉巴哥群島尋祕」、

「從動物到人:人類演化的基礎與機制」

 

[活動]

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挑戰達爾文─青少年辯論賽」

12月6日及13日

 

台北植物園

「2009生物多樣性保育年系列活動」

「自然中心工作坊」

「看達爾文送大獎-小小達爾文自然探索體驗營」

 

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魚之傳奇」

7月6日至9月6日的每週一至週五的上、下午將各舉行一場

 

英國文化協會「國際學生高峰會-達爾文與演化科學」

將徵選三位未來青年領袖(16-18歲)代表台灣至英國參加此高峰會。

時間 2009.06.30-2009.07.02,地點英國自英國自然史博物館。

 

[影片]

國家地理頻道《達爾文兩百週年紀念特輯》

《達爾文的演化遠征》:2月8日9:00pm;2月15日2:00pm

《演化足跡: 陸上行鯨》:2月15日9:00pm;2月22日2:00pm

《演化足跡: 迅猛火雞》:2月22日9:00pm;3月1日2:00pm

演化足跡:熊族崛起》:3月1日9:00pm;3月8日2:00pm

tigerbitte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